杭州市西溪医院院长蔡兆斌表示,医护人员如果能多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,就能在日常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,医患关系才能更和谐。
为患者剪趾甲抹润肤霜
80岁的陈观顺家住闲林镇里乡村,他是过年前一天入院的。那天的一场大雪导致路面湿滑,陈观顺为了搀扶76岁的老伴,自己却摔了一跤,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,上周刚刚做了手术,目前住在杭州市西溪医院骨科病房15床。
昨天上午9点,30岁的晏定燕护士已经查完病房,准备到骨科病房15床陈观顺的病房,体验患者家属的一天。
“大伯,我来帮你侧身一下,转身的时候小心腰部。”一到病房,晏定燕看陈大伯翻身有些困难,便赶上前帮忙。刚给大伯翻完身还没来得及坐下,她看到陈大伯的脚指甲太长,就到护士台拿来指甲剪,为陈大伯剪起了脚指甲,一边剪一边说:“平时工作中为患者进行护理时,有时候会忽略患者脚上皮肤干燥的小细节。但现在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,就会更加细心。冬天天气干燥,像陈大伯这样脚部皮肤龟裂的情况,要记得多抹润肤霜,要不然会疼。”
刚说完,晏定燕就拿来一瓶润肤霜,涂在陈大伯的脚上。她还准备以后在护士台备一大瓶润肤霜,以备患者不时之需。
体验患者家属真实感受
9点40分,晏定燕为陈大伯剥了个橘子。“大伯,生病了得多吃水果,可以补充维生素,身体很快就可以好起来了。”晏定燕知道陈大伯已经80岁高龄了,听力不是很好,特意放慢速度对大伯说。10点10分,陈大伯挂的盐水快见底了,晏定燕就盯着输液架上挂着的吊瓶,把握好输液时间。到了10点15分,晏定燕摁铃,没一会儿负责的护士就来到病房,给陈大伯换上了新的吊瓶。
当记者询问为什么她自己不给陈大伯亲自换药,晏定燕说:“今天我的责任就是家属,不是护士,我要亲身体验患者家属心里的真实感受。就拿摁铃来说,以前当家属摁铃的时候,自己手上还忙,就觉得过一会再去,没关系。今天自己当家属,才知道摁铃的时候,心里真着急。下次再听到患者铃声,我一定马上跑到病房。”
教患者家属“起床三部曲”
下午2点半,陈大伯还在午睡,晏定燕又“闲”不住了,与陈大伯的老伴聊了起来。当得知了阿姨患有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时,晏定燕提醒她:“阿姨,你得多注意休息,别太劳累,天冷的时候要多做好保暖工作,还得按时吃降血压的药物。”
此外,晏定燕还传授了保持健康的小秘诀“起床三部曲”:平躺30秒、坐起30秒、站立30秒,然后行走。“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起床要慢慢
来,以免血压突然升高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”
下午4点半,晏定燕结束了一天的工作。她没急着换衣服,反而拿起“就医体验表”,就今天的“陪护”工作进行了总结。临走前,晏定燕还不断地安慰陈大伯,只要好好休养,病情很快就会好转。还让陈大伯要保持乐观、开朗的心情。
医患互换为增进医患沟通
“虽然护士每天都会和患者接触,但是医院里的患者比较多,一些忙碌的科室,一天下来,医生和患者沟通的时间就比较少。也正因为如此,有些患者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,从而导致对医疗服务不满意。”晏定燕说,如果医护人员能够有多一点时间给患者,多一些关心和陪伴,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来说都会得到更多帮助,这种帮助不仅仅是在治疗上,更多的是在心理上。”
杭州市西溪医院院长蔡兆斌表示,医护人员如果能多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,就能在日常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,医患关系才能更和谐。
“我在临床中深刻体会到,患者在疾病治疗和心理疏导上,都对医护人员有着迫切的需求。很多时候,患者哪怕和医生多说一句话,也能得到莫大的安慰。”蔡兆斌院长说,这次进行医患角色互换,目的是建立起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桥梁纽带,以患者为中心,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,促进医患沟通。